因為生病本身造成的一些自主神經(jīng)紊亂癥狀是可以自行恢復的,但是一些不恰當?shù)膽?yīng)對方式可能會加重,,克萊爾.威克斯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角度提出了一套針對簡單和復雜的焦慮癥都適用的方法,,總結(jié)起來分為四步,,那就是面對、接受,、飄然,、和等待。
1. 面對
面對意味著我們要明白這樣的道理,,勇敢去面對我們所害怕的東西,,患有焦慮癥的人會害怕再次心動過速或者恐慌發(fā)作,這種恐懼害怕會起到反作用,,也有的人選擇逃避或者否認,,鎮(zhèn)壓心中的恐慌,只要不舒服就轉(zhuǎn)移注意力或者吃藥,,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勇敢的直面意味這任由恐懼侵襲,看到恐懼的背后是什么,,去描述它,,具象化它,告訴自己就算恐慌了也沒什么關(guān)系,,一顆健康的心臟那就不是個事兒,。治愈一定是來源于個體本身,而不是永久的外力支撐,。
2.接受
做好面對的準備后,,下一步就是接受。接受意味著首先要放棄對于完全恢復正常健康以及從前絕對舒適的生活的執(zhí)念,。只要沒有放棄這一點,,就會一直對比衡量自己有沒有恢復,就會產(chǎn)生新的焦慮進入“恐懼—腎上腺素分泌—更加恐懼”惡性循環(huán),,也就離初衷背道而馳,。接受就是要身體盡可能地放松,然后勇敢地直面那些恐懼的癥狀或者可怕的經(jīng)歷,,而不是躲避它們,。接受意味著“放手”“任其自流”,就像風中的楊柳一樣隨風飄蕩——以柔克剛,。這樣的直面恐懼,,產(chǎn)生緊張的腎上腺素的分泌就會減少。我們要意識到,,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的恐懼,,它僅僅只是一種暫時的神經(jīng)放電作用,接受并輕視它,就算腦海中有很多災(zāi)難化的念頭冒出來,,比如懷疑自己心臟病,,會不會猝死啊之類的,只要你順著任何災(zāi)難化念頭想下去,,都會誘發(fā)新的恐懼,,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全然接納這些想法,告訴自己這只是想法和念頭,,再問問自己你所恐懼的當下發(fā)生了么,?
3.飄然
飄然意味著放松的同時有所作為。飄然并不是說什么都不做,,或者每次發(fā)作就停下手頭的事,,放棄一切努力,而是盡可能讓身體放松,,深吸一口氣,,緩緩呼出,想象自己向前漂著,,或者想象自己脫離自己的身體,,成為一個旁觀者,看著自己的身體從迷宮里面找到一條出路一樣,。同時繼續(xù)完成手頭的事,。飄然也不是抗爭,不下任務(wù)難以達成的決心,,盡可能少逼迫自己,。飄然是讓這些恐懼或者其他糟糕情緒都飄走,腎上腺素引起的神經(jīng)放電作用是有限的,,只要沒有新的激素產(chǎn)生,,飄然渡過這一段時間就可以,不需要刨根究底扒開傷口,,如同皮肉受傷會自愈,,我們的神經(jīng)功能也能恢復,這需要時間,,也需要練習,。
4.等待
理解了神經(jīng)的敏化作用只是一種體內(nèi)的化學反應(yīng),需要時間來調(diào)節(jié),,這就相當于在康復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半,。敏感或者虛弱狀態(tài)下的身體處于安靜的環(huán)境中,可能也能安靜下來,,但是如果有新的壓力出現(xiàn),身體受到刺激也會再次緊張起來。所以需要的僅僅只是時間,,時間本身也有治愈作用,。在身體狀況見好的時候,人也就有精神了,,進而變得樂觀和自信,,這些細微變化可能進行得非常緩慢,但是正是這個緩慢的過程才使得康復成為可能,。這個過程急不得,,如果癥狀有反復也是非常正常的。